方志敏干部学院logo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学术研究 >>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第五分校:一所培养红军干部的熔炉

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第五分校:一所培养红军干部的熔炉

来源:方志敏干部学院 发布时间:2025-04-14 浏览次数:71

在江西省上饶市横峰县葛源镇,坐落着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第五分校(简称红五分校)旧址。这所专门培养军事人才的学校由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创建人方志敏亲自创办,是我们党最早创办的军校之一。从1928年底创办至1934年10月办学结束,红五分校先后培养了1500多名优秀的红军指战员,为进一步壮大红军武装力量、巩固和扩大苏区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第五分校校舍旧址


红五分校因适应赣东北地区革命斗争形势的发展需要而诞生。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建立初期,革命武装力量相对薄弱。方志敏在领导革命斗争过程中深刻地认识到这一问题,当时有的红军部队“虽经过不少次数的战争,但作战经验究竟还幼稚得很”,而有的地方同志“连普通的革命常识都还没有学到”,要建设一支能征善战的红军,就必须培养具有较高政治和军事素养的红军领导人才。1928年底,方志敏创办了红军教导大队,这是红五分校办校的开端。随着闽浙赣苏区局势的逐渐稳定,1929年10月,信江特委决定以原红军教导大队和学生军为基础,建立信江军事政治学校,即红五分校的前身。

1930年3月,中共中央明确指示,“要在红军中成立红军军官学校,吸收斗争的兵士与工农分子加以军事政治训练,造成自己的军官”。4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军委军事工作计划大纲》进一步提出对各地已开办的红军学校实行统一管理,扩大办学规模等要求。赣东北省委严格贯彻党中央决定,更加重视军队干部的培养工作。信江军事政治学校的学制设计、教学内容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调整。1931年2月,为纪念被国民党杀害的彭湃和杨殷两位烈士,信江军事政治学校更名为彭杨军事政治学校。1933年初,根据中央统一编号,彭杨军事政治学校更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第五分校。

受当时严峻的战争形势影响,红五分校在整个办学历程中多次迁转校址。红军教导大队创办于弋阳县大溪头村,信江军事政治学校曾在弋阳第九区吴家墩办学,后来正式更名为红五分校时,校址又迁至横峰县葛源镇杨氏宗祠。

在信江军事政治学校的开学典礼上,方志敏明确指出:“我们这所学校不是普通学校,它是一所种子学校,是一支学兵大队,是一所培养红军干部的熔炉”。“造成红军铁军骨干,争取革命战争胜利”成为红五分校的办学宗旨,当年这16个醒目的大字就写在红五分校大门两边的高墙上。方志敏、邵式平等先后担任红五分校政委,直接指导学员招收、教育管理、课程设置、作业安排等各项工作。在学员的选拔招录上,特别注重对政治素质和身体条件的考量,一般从红军和进步的苏区青年学生中筛选年龄在17岁到21岁之间的学员,经过组织推荐、文化考试、体格测试等一系列程序后才能入学。学员按班、排、连建制编队,并设立党、团和学生会等组织。在教学课程设置上,特别强调军事和政治并重的原则。军事学习有军事课,由军事教员教军事知识,内容涉及步兵操典、战斗条令、野外勤务、进攻和防御等;军事操练课则由讲堂延伸到操场,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确保学员对军事技能的完全掌握。政治课学习的主要内容为《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原理》等。

在整个办学过程中,红五分校始终注重学用结合。为巩固和提升学习效果,要求学员在课堂上进行一段时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军事知识、战术案例学习之后,全部分配到连队,上火线经受实战锤炼。待学员把学到的理论知识经过战场上的实战检验后,再回到军校进行讨论总结。这种战训结合的教学模式深受学员好评,信江军事政治学校办学时期的首期学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授予中将军衔的吴克华将军在《培养红色指挥员》一文中写道:我们也深深地感到这种学习方法的好处。连队生活给了我们丰富的实际知识。特别是频繁的战斗生活,更给了我们以实际的锻炼和教育。老红军、新四军老战士,学员黄元庆也回忆道:这些战斗和实际生活的锻炼,使我们把在课堂里和操场上学到的东西与活生生的实际结合起来了。

闽浙赣省委对红五分校的办学情况高度重视。《闽浙赣省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关于军事工作的决议案》中指出:“对于干部的培养,必须加以极大的努力。红五分校应更加扩大与加强,要求有显著的成绩并努力编印各种军事训练的小册子,供给各部队的训练材料。”方志敏等人亲自为红五分校编写讲义课本,定期向学员讲授军事课、政治课和理论课,积极对全校师生开展革命思想、政治思想教育动员,致力于以学员政治能力的全面提升保障实战效能。

红五分校的学制大多为六个月,学员毕业后分配到红军连队任见习排长、见习连长或见习指导员,成绩优秀者破格提任营、团级干部。在革命战争中成长起来的我军优秀指战员和高级将领饶守坤、方震、黄立贵、洪涛等都毕业于红五分校。

在近六年的办学时间里,红五分校为红十军和中央红军培养和输送了大量优秀的军事骨干,使红军力量得到了不断充实和发展,取得了诸如葛源之战、曹溪之战、贵溪之战、攻横峰战、河口之役等一系列重要战斗的胜利,多次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赣东北地区的“围剿”,为闽浙赣苏区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军事屏障。从红五分校走出去的学员,在之后的革命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来源: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