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敏干部学院logo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宣传思想 >>【纪念方志敏诞辰122周年】红色根据地的憧憬——方志敏就义前的手稿

【纪念方志敏诞辰122周年】红色根据地的憧憬——方志敏就义前的手稿

来源:方志敏干部学院 发布时间:2021-08-23 浏览次数:1018

 引言

方志敏,1899年8月21日出生在江西省弋阳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赣东北和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他英勇就义时只有36岁,方志敏同志的一生虽然很短暂,但他在中共党史和革命史上的重要贡献却是不可忽视和磨灭的。他不仅是中共较早开辟革命根据地,从事农民运动和农民武装斗争的领导人之一,同时,他留下的多篇重要文稿,深刻总结了根据地斗争的丰富实践经验,提出了一系列思想理论主张,为探索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作出了理论上的贡献。当我们今天再次吟诵他的这些不朽篇章,我们仍会为这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对党和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而肃然起敬。


方志敏《可爱的中国》手稿

“不错,目前的中国,固然是江山破碎,国弊民穷,但谁能断言,中国没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呢?不,决不会的,我们相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

这段文辞质朴、饱含深情的文字选自方志敏烈士1935年在国民党狱中的手稿之一——《可爱的中国》。这篇脍炙人口的文章早已公开出版,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可爱的中国》文章“手稿”,更真实生动地向后人讲述着共产党人为着心目中的“可爱的中国”不懈奋斗、死而后已的高尚情怀。

方志敏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红军将领和农民运动领袖。1928年至1933年,方志敏领导起义的农民坚持游击战争,实行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创建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后扩展为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成为当时中国共产党人创建的六大主要根据地之一,成为中央革命根据地强有力的东北屏障。方志敏先后担任赣东北、闽浙赣省政府主席。他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根据地建设实际相结合,创造了一整套建党、建军和建立红色政权的经验。毛泽东称其创建的根据地为“方志敏式”的革命根据地,与“朱毛式”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并称。

1934年7月,为了宣传和推动抗日,调动和牵制敌人,减轻国民党军队对中央苏区的“围剿”压力,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以红七军团组建北上抗日先遣队,从瑞金出发向闽浙赣地区突进。11月上旬,根据中央电令,红七军团与方志敏领导的红十军在德兴重溪合编为红十军团,并成立了以方志敏为主席的军政委员会,统一领导红十军团的行动和根据地的斗争。11月下旬,方志敏等将领按照中央的指示,率领红十军团向浙皖边、皖南出击,到根据地外线打大仗,先后攻克淳安、分水、临安、旌德等地,一度威逼杭州,震动南京。12月10日,红十军团主力在皖南汤口镇会师后,蒋介石急调20万重兵进行“追剿”、堵截,红十军团陷入十倍于己的敌军的围困之中。在10余天的血战中,红十军团主力被敌人分割、冲散,遭受严重损失,将士们弹尽粮绝,未能突出重围。1935年1月29日,由于叛徒出卖,方志敏在德兴陇首(怀玉山东麓)封锁线附近的山里不幸被俘。

方志敏被捕后,包括蒋介石本人在内的国民党高官对他用尽各种手段,威逼利诱,想要劝降。方志敏始终大节不辱,坚贞不屈,表现出了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崇高的英雄气节。1935年8月6日,敌人在劝降无望的情况下,将方志敏秘密杀害于江西省南昌市下沙窝,此时的方志敏年仅36岁。

在国民党的监狱中,方志敏在生命的最后时光,用敌人劝降的纸和笔开始书写有关根据地和红军的历史、教训和建议,也回忆了个人的革命经历。半年时间内,他先后撰写了《狱中纪实》《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赣东北苏维埃创立的历史》《可爱的中国》《清贫》等十几篇文章,十余万字。其中,《可爱的中国》与《清贫》两篇文章的手稿如今完好地保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成为方志敏烈士革命思想和革命意志的珍贵见证物。

这两篇文章分别写于1935年5月2日和5月26日,两篇文章写在一个作文本上,文本纵26厘米,横17厘米,正文一共67页,第一篇《清贫》共有4页,第二篇《可爱的中国》共有63页。

《可爱的中国》手稿中,方志敏借“祥松”之名,满怀深情地表达了他对于“天姿玉质”“美丽富饶”的祖国母亲深沉的爱,以及对内外反动势力压榨剥削之下“江山破碎”“国弊民穷”的祖国母亲深切的痛,并信心满怀地描述了他心中所憧憬的“欢歌代替悲叹,笑脸代替哭脸,富裕代替贫穷,康健代替疾苦”的新中国的美丽图景。方志敏的这篇文章有力驳斥了某些国民党高官说他“只顾到工农阶级的利益,忽视了民族的利益”的狭隘论调,阐明了一名共产党人对祖国和民族的深情,并用他的热血胸怀和赤诚语言劝告人们:不要悲观,不要畏馁,要奋斗!要持久地艰苦地奋斗!

《清贫》手稿中,方志敏叙述了两个“国方士兵”在捕获方志敏后,狂喜之下连忙搜身,竟然一无所获,于是凶残地威胁方志敏交出“藏匿的珍宝”的卑劣事迹,并坦言:“矜持不苟,舍己为公,却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困难的地方!”方志敏在文中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甘于清贫、矜持不苟的高贵品质,严厉斥责了国民党贪官污吏的贪婪和卑鄙。

翻开这本珍贵的遗稿,我们可以看到稿纸上面的笔迹隽秀,版面清新整洁,在部分页面上还做了修改。比如在《可爱的中国》手稿的第50页,他将“神圣的民族斗争”改成“神圣的民族革命战争”。这说明,在撰写文稿的时候方志敏曾斟酌再三,并做了誊写和细致的修改。

如今,当我们重读方志敏狱中撰写的《可爱的中国》和《清贫》时,他那对祖国母亲的热爱之情,对于革命胜利的憧憬,仍使人心灵震撼,情动肺腑。

方志敏牺牲后,他在狱中写下的手稿被辗转送交党组织。那么,关于这两篇手稿是怎样从壁垒森严的国民党监狱中带出,并转送给党中央的呢?中国国家博物馆就收藏有一封方志敏托友人转交手稿的信件。这封信中,方志敏说为防备国民党突然提他去枪毙,他已写了三封信:一封给党中央,一封给孙中山夫人宋庆龄,一封给鲁迅先生,并分别做了标记。由此可知,方志敏曾想托人通过鲁迅和宋庆龄的关系,给党中央转送文稿。而通过一系列回忆和考证,也确实证明方志敏曾数次从狱中转出过手稿,并成功通过鲁迅和宋庆龄的关系送交给党组织。

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和背景,导致当时有关亲历者和后来的研究者对这一问题众说纷纭。在1951年影印出版的方志敏手稿《可爱的中国》(删节版)一书的《说明》中,负责处理手稿的冯雪峰说,鲁迅于1935年末或1936年初收到手稿,冯于1936年4月从鲁迅处收到了手稿和方志敏给党中央的信。不过,后来胡子婴撰写了《我接交〈可爱的中国〉手稿的经过》一文,称她于1936年11月从一个南昌监狱中释放的小官僚(胡逸民)手中拿到了《可爱的中国》手稿,转交给了宋庆龄,并由宋庆龄交给潘汉年,冯雪峰则是从潘汉年处得到的手稿。胡子婴的这一说法得到了胡逸民本人的证实。胡逸民是国民党的一名官员,方志敏入狱时与方在同狱服刑,被方志敏的革命精神所感化,多次为方志敏提供帮助,方志敏也较为信任他,并在临终之前把《可爱的中国》等文稿及部分信件托付胡逸民带出监狱,转交党中央。胡逸民最终也不负重托,将方志敏烈士遗稿带出监狱并经宋庆龄、潘汉年、冯雪峰等人之手辗转交与党中央。笔者经查阅大量档案资料和研究成果后,赞同此种说法。冯雪峰在影印了部分《可爱的中国》手稿后,将原稿于1953年11月由中共中央办公厅拨交给中国革命博物馆永久保存。

(本文选自《红色文物中党的成长史》,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上一篇】: 今天,缅怀方志敏!
【下一篇】: 永不过时的《清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