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敏干部学院logo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改革创造是方志敏创立苏维埃模范省的重要法宝

【学术研究】改革创造是方志敏创立苏维埃模范省的重要法宝

来源:方志敏干部学院 发布时间:2024-12-26 浏览次数:427

冬日来临,披上“红装”的枫叶为横峰县葛源镇枫林村增添了几分诗意与浪漫。漫步在红军操场,放眼望去,红枫随着微风轻轻摇曳、沙沙作响,静落一地的灿烂;游人穿梭其间,沐浴暖阳,尽情享受着这场美丽的视觉盛宴和静好岁月。“血染东南半壁红,忍将奇迹作奇功。文山去后南朝月,又照秦淮一叶枫”。一位长者低声吟诵着叶剑英元帅的诗作,把人们的思绪拉回到当年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也让人们不禁重温方志敏在闽浙赣苏维埃创造的第一等工作。

90多年前,作为闽浙赣苏维埃的省会,葛源是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闽浙赣省军司令部、闽浙赣省委机关、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这些机构都设在葛源枫林村。方志敏自1930年担任苏维埃工作,他用前所未有特创的新方法去解决各种矛盾,表现出苏维埃惊人的创造力量。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大会上,毛泽东曾称赣东北为“苏维埃模范省”。

创造性地制定系列经济措施

 方志敏在《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苏维埃模范省的荣誉”中提到:“我们苏维埃政府目前是处于敌人四面围攻和封锁之中,自己的根据地又是落在经济落后的农村,摆在它的面前是有不少巨大的困难,这种困难在其他任何政府都是没有方法解决的,然而不解决这些困难,政府就要立即溃灭。苏维埃政府是工农的政府,它具有新兴阶级极大的创造力量,它能从各种困难中想出许多有效的新方法来解决困难”。多路并进发展产业经济。方志敏在赣东北苏区先后创办了煤矿、木炭、地雷、造纸、制糖、榨油、被服、家具等实体工厂。1934年1月19日,《红色中华》报道了赣东北苏区的经济建设:“生产合作社共有五十余家,大半是工人经营的、主要的生产业是瓷器、锅子、雨伞。还有瓦厂、石灰窑和家具制造等。工业方面,办织袜厂一个,产品可供全省使用;兵工厂一个,能做地雷、炸弹、机关枪等新的武器;制硝厂一千三百三十五个,半年制硝盐七万多斤,硝可以制炮火,同时解决了食盐问题。其他小工厂也很多,”赣东北苏区初步形成了适应军用、民用的工业体系。经济成分多元发展。采取“政府投资、集体集资、个人集股”的方法,鼓励多种经济成分投资开办煤矿、木炭、地雷、造纸、制糖、榨油、被服、家具等工厂;明文规定“允许外国企业重新订立租借条约继续生产”;保护贸易自由,准许外来经商,开辟市场进行赶集;降低工商税率,对粮食买卖不收税,积极出口苏区生产的大米、生猪、木竹、土特产品,大力进口苏区紧缺的食盐、布匹、日用百货,开展以物易物、银元、货币结算等交易方式。在当时的赣东北苏区,真正公有的实业投资不到三分之一,其余则为民营、个体、合股、外地客商等投资。积极尝试和白区的贸易往来。方志敏号召“凡是有利于苏区的贸易都应积极开展”。赣东北苏区在全国苏区率先在赤白边境设立了船舶检查所和18个对外贸易部门,开辟了水上、陆上两条对外贸易线路,吸引了大量白区商人来苏区做生意,成为财政和群众增收的重要增长点,有力地打破了国民党政府的经济封锁;而且“每月营业额达20万元,可以赢利12000到18000元”,对军队所需提供了物资保障。创新举措抓经济检查。闽浙赣省苏维埃设有工农检查部。方志敏在《闽浙赣省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对全省选民工作报告书》中指出:“工农检查部是工农群众监督政府的一种方式。它代表工农群众经常检查国家政权机关和经济机关是否正确执行苏维埃的政策和法律,是否有官僚腐化,贪污浪费,消极怠工的分子,阻碍破坏革命的进行”。省苏工农检查部在组织向各机关各乡村突击检查时,“有的乡村瞒田瞒税,吃铜打夹账,及违反苏维埃法令的事情,都发觉出来了”。

因地制宜改革土地和财税政策

1931年3月,赣东北特区苏维埃代表大会在横峰县葛源召开,赣东北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方志敏任主席。赣东北苏区采取了宽容的土地政策。方志敏签署的《布告》规定,没收豪绅地主和一切封建祠堂的全部土地,以村为单位按人口平均进行分配;凡不反对苏维埃政权者均有分得土地之权。这种政策不仅争取到更多民众的支持,还有效地分化了敌对势力。赣东北特区时期,根据地在方志敏的主持领导下,颁布《临时土地分配法》《劳动法》,开展土地分配运动和耕种运动,开展“反懒惰斗争”,加强劳动教育,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增幅每年达到了10%以上;发动群众兴修水利,加固堤坝,1928年到1930年间,兴修的水利工程多达100多个,受益农田灌溉面积60多万亩。苏维埃政府根据1931年11月颁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暂行税则》,对土地税、农业税、商业税开征计税,增加财政收入,充实财政实力,1930年12月30日赣东北特委给中央的报告中提到,从1928年到1930年根据地财政实现了年年都有结余,并可提供十万元的黄金上交中央。在实践中,方志敏认识到:“打土豪”的办法不是根据地发展的长久之计,地主、富农等“土豪”是越打越少的,靠“打土豪”求发展后劲不足,必须“转到以各种税款为主要收入”。因此省苏财委会设立船舶检查局,征收白区商人的货物税,设立对外贸易处,征收白区商人的货物出口税,整顿土地税增加收入,这些税款成为主要收入,打土豪筹款成为次要的收入了。在1932年1月11日《赣东北省委财政问题报告》中,有这样一段话:“在一九三零年十一月之前,赣东北苏区的财政堪称充裕。因为特区不断发展,捕捉豪绅地主筹款很多,红军又时常获得胜利,攻占了好几个城市,得款颇多……,那时候各种工作人员都能按月发给生活费,自攻下景德镇后,存款加多,曾扩充新兵三万余人之多,每月用费在十二万元以上,财政委员会支出如此巨款,仍有存款廿三万元,存金二千两。”税收上,当减免则减免,该加税则加税,重在优化生产环境。在《赣东北苏区档案》关于《对于今年土地税征收法的解释》一文中,方志敏提出了对工人、雇农、红军兵士给予免税,对贫农给予减税的税收政策,同时,也提出了对富农、地主、种田懒惰群体的加征土地税收政策,这“一减一加”,既化解了阶级矛盾,又稳定了税收来源。特区苏维埃政府还根据群众反映和实际情况,及时调低偏高的税率。1932年4月,“经全省工农兵代表大会及省苏第一次执委会指出,并决定交省属人委会修改”,不但取消了二成现金而且减轻税率。一九三二年度的土地税共只收十一万余石,比一九三一年减收十万余石,“全省群众都很高兴”。

首创赣东北特区贫民银行和红色政权首支股票

经济的活跃少不了金融的调节。1930年10月16日,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赣东北根据地第一所苏维埃银行——特区贫民银行正式在弋阳县芳家墩成立。特区贫民银行由苏维埃政府财经委员会直接领导,在行长之下设经理和干事股、会计股、出纳股等职能部门,初建时有6名工作人员。在第一、二次反“围剿”的激烈战事中,赣东北特区贫民银行不断随军转移,到1931年冬迁至葛源。成立以来,赣东北特区贫民银行坚持充实发行基金,严格适量发行苏区货币。苏维埃政府核定特区贫民银行发行基金为20万元,印发4万元贫民银行券,以银元为本位,代表本位币银元作为市场上流通交易的货币。1931年年中,由于国民党的“围剿”,根据地战事吃紧,经济困难,财政入不敷出。到1931年七八月间,特区贫民银行适时增发了3万元贫民银行券,以解决财政临时性困难,支援战争。根据地革命斗争形势十分严峻,国民党频繁军事“围剿”,对苏区实行严密经济封锁,赣东北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各项经济工作尚未有大的发展,特区贫民银行开展的贷款业务80%投向财政。为贯彻苏维埃政府优先发展农业、扶持工商业、沟通对外贸易的经济任务,还向苏维埃商店、生产和消费合作社、对外贸易处、船舶检查站还有农户,发放一部分贷款。为扩大银行券的使用范围,争夺货币流通市场,活跃内外贸易,苏维埃政府制定实施了一系列货币政策:一是严禁私人银行纸币,只有苏维埃的银行有权发行货币,发行的纸币保证兑换银元;二是在苏区内一律使用苏区票,国营商店、消费合作社、工农药店只能收贫民银行券,不收银元,白区纸币只能用于到白区购买物资;三是允许白区商人到苏区做生意,但销售所得的贫民银行券只能用于苏区购买物资,不能兑换银元;四是到白区采购需经过批准,向银行兑换银元;五是对拒不收受苏币的商人,给以宣传解释,对有意拒收和破坏贫民银行券的奸商和敌人坚决予以打击;六是对旧的金属、铸币、银元、铜板、银毫加大政治宣传,结合政治军事形势,将贫民银行建立的目的和意义运用各种宣传工具、采取多种宣传方式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做到人人皆知,通过以上管控货币的政策和举措,保证贫民银行券在市场上顺畅流通。

1933年,在方志敏的领导下,闽浙赣苏维埃政府发行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色政权的第一只股票。股票呈长方形,长20厘米,宽7.5厘米,正上方印有“闽浙赣省苏维埃银行”,中间印有“壹圆股票”,并加盖省苏维埃银行的红色印章。在“壹圆股票”两边印有“本银行股息周年六厘计算,每年年终结账,营业盈余除开支费用及股息外,所有纯净红利照股分派,次年1月凭票领取”,正下方为股票号码,并附每年领取股息和红利的凭证。按当时的规定,该股票每股1元,也可折谷入股,每50斤谷折算1股。发行银行股票,吸纳社会游资,壮大银行资金,打破敌人封锁,活跃苏区经济,支持革命战争,是方志敏在领导苏区经济建设中的又一个创造性举措。

以民为本开创文体和民生事业

在横峰县葛源镇的列宁公园,高大的梭陀树,古朴的六角亭,鹅卵石铺就的步道,凝结着岁月的沧桑。这座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公园,是目前可查的中国共产党建造的第一个人民公园,公园的名字是方志敏取的。1931年2月,赣东北特区将首府从弋阳迁址葛源,次月,方志敏当选为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不久,他就提议在葛源修建一所公园,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这个提议不出意料的遭到了反对,但方志敏说他1922年在上海走到法租界一个公园门口,看到不准华人与狗进园的禁令,他感到无比的羞愤。那一刻,他就下定决心,要让中国人有自己的公园。听了方志敏的发言,与会人员便放弃了反对意见。1931年3月,列宁公园开始筹建。今天公园的北边,依然有一个水池,这里最早是方志敏和特区居民一起挖的游泳池。起初泳池设计深度是2.5米,方志敏得知后指出,2.5米的水深十分危险,容易发生事故。在他的建议下,泳池分为深浅不等的水域,并配有跳水台和更衣室。列宁公园至落成之日起就成为特区群众最喜欢的休闲场所,方志敏也常来这里与群众出席谈心。每逢节日,列宁公园还会有文娱活动,赣东北特区全民体育运动会的游泳比赛就是在公园的游泳池进行的。赣东北特区将建设苏维埃的文化教育视为“刻不容缓的工作”,不断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苏区在践行的过程中,着眼于“忠实地为群众谋利益”,既注重改善群众的物质生活,也注重改善群众的文化生活,彻底改变土地革命前山乡文化生活极度贫乏的状况,使红色区域的群众文化走向繁荣兴旺。当时,闽浙赣苏区的文体活动非常活跃,列宁公园也是特区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的写照。在方志敏的领导下,特区的文化事业蓬勃发展,自行创办的报纸杂志丰富多样,戏曲活动也十分频繁。在特区政府的倡导下,“俱乐部”这个新生事物快速发展。1932年底,乡一级俱乐部达254家,涵盖文体事业的各个方面。方志敏用“人工的灌溉法”让赣东北开出了蓬勃的“文化之花”,提升了特区百姓的幸福感,也坚定了他们与剥削和压迫斗争的决心。列宁公园里的这棵梭柁树是方志敏亲手种下的。在列宁公园竣工四年后,方志敏为革命壮烈牺牲,但他“爱国、创造、清贫、奉献”和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祉的精神却被接续传承下来,如同这颗梭柁树,根深叶茂,拔地参天。

审核:邹奋平

初审:陈丽华

编辑:罗叶琴

来源:杨立坤、黄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