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敏干部学院logo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教学研究 >>方志敏民生思想的形成与实践探析

方志敏民生思想的形成与实践探析

来源:方志敏干部学院 发布时间:2024-02-08 浏览次数:48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闽浙赣苏区曾经流传着这样一首红色歌谣:“谈谈苏区景呀,同志们听一听,苏区的幸福说也说不尽,工人天天有工做,农民有田分,生活好得很呀。”这首歌谣真实反映了当时苏区人民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闽浙赣苏区在方志敏的带领下,积极改善苏区人民的生活,形成了具有苏区特色的民生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局部执政的成功探索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实践,对当时的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方志敏民生思想的历史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人民性是方志敏民生思想的核心。马克思说:“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正是这样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人们单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前都是这样。”这说明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生活是人们关心的首要问题,也是民生问题中的基本内容,方志敏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作为江西最早一批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读书期间便阅读了英文版的《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并深受启发。在《赣东北苏维埃创立的历史》一文他曾说:如何去实行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建设,如何去改善工农群众的生活,如何去建立新的社会秩序。只有苏区,才是最民主最有秩序工农群众最快乐的国家。所以,在方志敏长期的革命生涯中,始终关注群众的生活,积极探索诸多措施改善提升苏区群众的生活水平。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方志敏民生思想的文化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民本思想是传统文化精髓之一,对方志敏民生思想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尚书·五子之歌》记载“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是对民本思想最早的精辟概括。方志敏生活的时代是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内忧外患、国弊民穷,他在《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一文中把家乡称之为“黑暗的故乡”。正是目睹了家乡农民悲惨生活,方志敏从小充满了对贫苦百姓的同情,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贪官污吏的憎恨。读私塾期间,他开始接受知识启蒙,年仅八岁的他便把《幼学》背得滚瓜烂熟,后来又专心读完了《论语》《孟子》,了解了很多诸如岳飞、谢叠山等英雄人物的故事。从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义道德,体恤百姓,保家卫国的思想就在方志敏心灵深处生根发芽,逐渐成为他从事革命斗争的根本动力。

(三)孙中山民生思想对方志敏民生思想产生重要影响。国民党监狱看守所文书高家骏曾回忆道:方志敏被俘入狱后,没有悲观失望,而是继续坚持做革命工作。而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方志敏给他讲授的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孙中山民生思想对于方志敏民生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方志敏曾经说过:“孙总理手定的工农政策乃是代表工农利益,领导农工去革命的政策。但要求党始终站在农民利益上去进行工作,党拥护农民的利益,才能得到农民的拥护。”方志敏在进行革命斗争初期就提出“耕者有其田”,1924年11月,方志敏与赵醒侬在南昌创建了江西第一个农民协会——扬子洲农民协会,开始秘密开展农民运动工作,宣传耕者有其田的主张。自此方志敏在领导农民运动以来一直以孙中山的工农政策作为理论参考。

二、方志敏民生思想的实践

(一)积极推行土地革命。早在1928年1月窖头会议的《武装暴动纲领》就提出“平债均分土地,建立劳农政府”。1929年11月信江特区苏维埃制定《临时土地分配法》规定:“1.没收豪绅地主和一切封建祠堂庙宇的全部土地,以村为单位按人口平均进行分配。2.凡不反对苏维埃政权者均有分得土地之权。3.在谁种谁收的基础上,抽多补少,抽肥补瘦。雇农、贫农和红军家属分好田,豪绅地主分坏田。不会失业的农村手工业工人本人不分田。”1930年3月后又颁发了《土地临时使用法》等文件,1931年,宣布“实行平分一切土地归农民所有”。苏维埃政府还带领农民开荒种田、兴修水利、种植水稻,在军民努力下,苏区农业速度发展,粮食产量逐年增加,农民的民生问题得到了很好保障。

(二)大力发展苏区经济。苏区的经济发展是以改善群众生活水平、增加财政收入以及满足战争需要为核心目的。在敌人对苏区进行严密的经济封锁时,方志敏认为光靠打土豪筹款不能作为主要收入,更为重要的是发展苏区经济,因此不断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农业、工业、商业、金融业等方面的经济政策,促进了苏区经济飞速进展。在《闽浙赣省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对全省选民工作报告书》提出:“省苏成立以来,财政委员会的工作是有了转变。过去财政主要的收入,是靠红军打土豪筹款,到省苏时已转到以各种税款为主要收入了。”在农业发展上,方志敏提出把“奖励生产事业”写进了《施政大纲》,帮助集资购买耕牛,组建生产冲锋队,开展生产竞赛。同时改良与扩充水利工程,截至1933年,苏区共兴修水利一千五百多处。在工业发展上,政府与集体、私人共同出资办厂,创建兵工厂、被服厂、矿厂、生产合作社等等,促进工业生产的发展。在商业贸易上,建立与白区的贸易联系。设立赣东北特区对外贸易处、船舶监察所、消费合作社、贮粮合作社、苏维埃商店、国营药店等等。时任省苏维埃主席的方志敏制定的《赣东北特区苏维埃工作报告》中,介绍了《赣东北特区苏维埃政府的施政大纲》,其中有一条是“允许商人自由贸易,但商人必须遵守劳动保护法,缴纳累进所得税,遵守苏维埃政府法令”。在金融发展上,创建了苏维埃银行,发行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支红色股票,并且形成了健全的金融组织体系,对苏区经济建设起到了显著作用。

(三)全力创建文教事业。苏区创建初期,为了提高广大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方志敏全力创建文化教育事业。早在信江苏维埃政府成立之初,就在《施政大纲》中列入了“发展社会教育,提高群众文化程度”,“发展普通教育”“建立补习学校”等内容。苏维埃政府格外重视义务教育和社会教育,成立了教育委员会,方志敏亲自兼任文化委员会主席。从1929年创办了第一所劳动小学,实行免费教育开始,劳动小学数量急剧增长,于1933年1月更名为列宁小学,至1934年元旦苏区共有列宁小学300所,确保了苏区适龄儿童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苏区在社会教育事业中先后创办了党校、共产主义学校、军校和团校、俱乐部等等,开展全民性的扫盲运动使苏区80%以上的男女青壮年(含工农干部、红军战士)摆脱了文盲状态。

(四)组织开展卫健运动。方志敏在《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中曾说“中国工农贫苦群众的身体和生命,都是如此的不值钱”“小孩子打皮寒,寒烧十几次,就会瘦的一层皮包骨地死去。烂脚没有药医,几天就烂到像碗口一样大”。1931年夏秋季节,苏区传染病愈发严重,加上敌人对苏区进行严密封锁,药物匮乏,群众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影响。在此情况下,苏维埃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改善卫生条件的政策。加大宣传教育、增加资金投入,开展清洁运动,号召群众清洗水沟,扫除污秽,保持房屋整洁。增设卫生委员会,开设了二三十家工农药店低价售卖药品,建立公共医院、工农医院、工农诊断处,免费帮群众治疗,聘请名医治病疗伤,开办红色医务学校,培养大批医务人才。苏区还同步进行体育运动,项目有跳高、跳远、游泳、竞走等项目,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和丰富的体育生活使苏区群众身体素质有了很大提升。

除此之外,方志敏格外注重改善群众居住环境、提升生活品质。1931年8月,在他的倡导下,苏区在葛源镇修建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座属于人民自己的公园——列宁公园。列宁公园建成后成为百姓休闲娱乐的场所,即使在紧张的革命斗争中依然丰富百姓生活,成为我们党努力改善民生、为人民谋求幸福生活的生动体现。在当时,葛源镇也随之声名鹊起,“小小横峰县,大大葛源镇”,是苏区老百姓向往的地方。

三、方志敏民生思想的时代价值

方志敏的民生思想是立足赣东北的实际,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不断探索所形成的。据方志纯回忆:“当时苏区的财政经济问题,也是逐步发展起来的,遇到了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不是一开始就什么都办起来的,如银行,开始我们就不知道发票子,后来就懂得了。”其成功的经验做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方志敏民生思想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创新,人民性始终一以贯之。方志敏的民生思想强调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关心人民群众生活,实实在在为人民办实事。他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利益,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政策和措施,并且在满足人民需求中不断丰富。从他制定和颁布的一系列政策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宗旨,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另一方面方志敏民生思想体现执政为民的治国理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共产党从土地革命时的局部执政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全面执政,制定的政策和措施旨在实现人民群众美好幸福的生活。方志敏在赣东北苏维埃“把群众生活和革命战争联系起来了”的方法值得学习,在他看来,“苏维埃政府,是工农群众自己的政府,非常亲近群众。倾听群众的意见,忠实的为群众谋利益”。方志敏被俘入狱后,面临死亡,仍然没有忘记农民群众,在《在狱致全体同志书》中,他说:“我希望同志们更加深入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毛泽东用“他们是革命战争的良好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们又是群众生活的良好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对方志敏赣东北苏维埃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对于今天来说,我们党根据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的不断变化与时俱进推动理论创新,贯穿其中的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一脉相承。

方志敏民生思想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特定的历史条件当中形成的,是方志敏结合当时中国实际与革命斗争需要,不断摸索形成的,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局部执政艰难探索的历程,对于今天的全面执政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党依然需要一如既往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凝聚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做到“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才能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来源:《党史文苑》